始于20世纪80年代,完成于21世纪初的土地金融无意中为中国创造了巨大的资本市场,使中国一举摆脱了发展中国家最大的桎梏——资本短缺。
截止到2020年Q3,银行不良贷款余额2.84万亿元。2020年,全球经济遭遇新冠肺炎疫情冲击而陷入短萧条,中国经济率先恢复为正增长,在全球经济中一枝独秀。
2021年,中国经济名义高增长背后,要重点关注经济增长的不平衡、可持续性及潜在衍生风险。五、创造新需求,才能增强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从宏观上分析结构,目前中国经济恢复和后续可持续增长的关键矛盾在于国内的消费需求潜力能否被充分激发出来,而激发消费需求的关键在于创造新需求。事实上,2020年的2%经济增速并非这样形成,而是2月份几乎全国经济停摆造成一季度增速-6.8%,然后二季度迅速恢复到3.2%的正增长,下半年基本恢复正常——这样平均而形成的2%,与全年经济匀速2%的含义是有本质不同的。但是相对于2020年的低基数而言,2021年的消费同比增速有可能会掩盖真实状况。包括口罩在内的纺织品出口8287.8亿元,增长37.5%。
从长期看,中国若形成内循环为主体的发展新格局,消费占比要达到70%左右才算比较合理和可持续的增长结构。为了应对疫情,2020年中国政府提高中央财政赤字率到3.6%以上,安排一般预算赤字3.76万亿元,发行抗疫特别国债1万亿元,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75万亿元,由此导致杠杆率明显提升。3、创建创新型国家等战略。
内容是加快经济发展转型,实行和谐型发展、安全型发展、节约型发展、环境友好型发展、创新型发展。表明我国在实现和平崛起的过程中,将利用尽量少的资源,同时将经济发展对环境的破坏降到最低限度。五要建立绿色品牌评估、优选和宣传机制。第一,国内能源资源严重短缺、环境约束日益严重。
一个行业不可能有太多品牌,企业自己要找准位置,不要有宁为鸡头不为凤尾的思想,要主动向全国知名绿色品牌企业靠拢,成为配套企业或生产基地,以产业集群思路共同打造国家级绿色品牌航空母舰。(三)我国应对挑战的重大战略。
支持这样的龙头企业通过兼并联合和自我发展,尽快做大做强,走出国门,提高国内外市场占有率。一是制定和实施绿色产业发展战略。三是各个地方要制定和实施绿色区域发展战略。三要加快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四是适应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需要。三是承担社会责任的需要。各地要按照循环经济理念制定绿色区域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合理布局和优化区域经济结构,以实现资源、能源、物料的闭合循环利用和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做到工业发展园区化,努力实现园区污染零排放。国家有关部门应加强领导,发挥具备资质的行业协会及中介组织的积极性,定期评选全国不同行业、不同地区先进的绿色品牌产品和生产企业,鼓励各种传播媒体大力宣传绿色品牌和生产企业,形成有利于优强绿色品牌产品和企业加快发展的氛围。
制定财政、税收、金融、投资、价格、技术经济等优惠政策,鼓励工业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和生产绿色产品四是加快风力发电机、叶片关键零部件的科技攻关力度,增强风电设备的自主研发和生产能力,降低风电开发成本。
一是东部沿海地区原则上不再批准新建火电项目,在关闭小火电的同时,鼓励就地上核电项目,或在保持当地必要的支撑电源前提下,将电厂建设容量指标给内蒙古等地,建设特大型煤电基地,通过输电方式保障沿海等负荷中心的电力需求。进一步加快内蒙古能源基地建设,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不仅需要内蒙古自身的努力,也需要国家的指导和支持。
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专家论证认为,该项目工程技术可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可观。内蒙古还通过发展节水农业,将一部分农业用水的黄河水权置换为能源开发用水,并采取加快水利工程设施建设等措施,千方百计缓解能源开发用水不足的矛盾。三是完善节能减排指标地区分解办法,将排放指标与环境容量挂钩,以环境容量确定各地区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形成有利于能源及工业布局结构调整的节能减排指标体系。六、加强规划和政策引导,促进内蒙古能源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近年来,内蒙古能源开发步伐加快,发展势头很猛,在引入大企业、建设大项目、坚持高起点和注重环境保护、发展循环经济以及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隐忧和值得重视的问题。建议参照发电企业可再生能源电力装机不低于总装机容量5%的规定,实行风电等可再生能源电力占电网电力比例不得低于5%的强制性规定。由于内蒙古电力外送输电通道建设滞后,2008年区内统调装机富余500万千瓦以上,火电机组年利用只有5000小时左右,远低于2005年火电机组平均利用6969小时的水平,窝电现象十分严重。
建议按照全国能源一盘棋的思路,完善能源生产布局政策,加大能源布局结构调整力度,在全国范围内实现能源资源的优化配置。目前已查明资源储量6538亿吨,保有储量2981亿吨,均居全国第一。
内蒙古地域辽阔,能源资源丰富,开采条件优越,环境容量较大,是我国十分重要的能源基地。二是加快建设内蒙古风电三峡。
建立绿色风电交易机制,鼓励电网企业间认购和交易。包括:允许内蒙古按上限收取煤炭资源税,加大能源税费和价款地方分成或返还比例。
当地政府和企业开发风电的积极性很高,风电发展势头也很好,但目前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严重制约风电的发展。建议:启动内蒙古鄂尔多斯地区到唐山曹妃甸港口运煤铁路专用通道建设,可以按照国家规划、大企业投资建设的思路,尽快组织实施。内蒙古煤炭资源中,褐煤资源占相当大比重,大部分集中在蒙东地区。争取到2020年,内蒙古风电装机容量达到2000万千瓦。
风能资源尤其丰富,全区风能资源总储量约10.5亿千瓦,技术可开发量约3亿千瓦,约占全国风能资源储量的40%,居全国首位。发展风电意义重大,在经济技术条件许可的前提下,应当放手发展,能上多少上多少,能搞多快搞多快。
二、破解缺水难题,尽快启动引海水淡化开发煤炭循环经济项目 水资源缺乏是制约内蒙古煤炭开发特别是煤炭就地转化加工的最大障碍。海水在为煤制气工程提供冷却水的同时,也利用煤制气工程的余热实现淡化,并提取出海盐发展盐化工,形成年产3.1亿立方米淡水和1120万吨海盐及其加工的能力。
建议进一步加快呼伦贝尔、霍白平、胜利、准格尔、东胜和万利等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力争到十一五末,形成2-3个亿吨级、3-5个5000万吨级的大型煤炭基地。近年来,内蒙古能源产业发展很快,对于保障国家能源供给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是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跨区域或全国统一的标杆电价政策,实行电力电量跨区域平衡并逐步实现全国平衡。建议在呼伦贝尔、锡林郭勒等具备条件的地方,加快建设大型褐煤坑口火电集群,并相应建设大容量输电线路,向华北、东北等负荷中心输电,争取 十二五期间在蒙东、锡林郭勒建成千万千瓦级的火电基地。这样的调控思路,固化了不合理的能源布局结构,不利于内蒙古等资源富集地区建设大规模集约化煤电基地。在内蒙古等地发展大型煤电基地,实现煤炭就地发电,变运煤为输电,不仅能减少煤炭长距离运输造成的污染,还可为东部沿海等地区提供清洁能源、减少污染排放、改善环境质量。
该项目计划总投资约447亿元,预计10年左右就能收回投资。二是鼓励省际之间通过协商方式,交易发电容量建设指标。
为此建议:一是对煤电基地建设制定和实行高于全国的项目准入标准,对内蒙古等资源富集地区新上能源和高载能项目要依据技术标准严格准入,新建电厂不仅要脱硫,而且要脱硝,将二氧化硫和氮氧化合物排放减少到最低限度。目前解决电力供应的大原则是以省为单位就地平衡,通过建立不同地域标杆电价的办法就地发展火电。
四是鼓励省际之间通过协商方式,交易节能减排指标。最近,我们就此进行了一些调查研究,现将有关情况和建议报告如下。
发布评论